常见寄生虫病及传染病 — 蛔虫病 - “赤脚医生”培训教材 - 中药方大全

TOP

常见寄生虫病及传染病 — 蛔虫病
】 【繁体

蛔虫病由蛔虫寄生引起。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雌虫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需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下,經9~15日才能发育成熟。此时,人吞食了这种舍成熟幼虫的虫卵,就能感染蛔虫病。幼虫钻入腸壁,經血流到肺,又經支气管、气管到咽部,最后到小肠。

症状 少量蛔虫寄生于人体,可不产生症状或仅表现为輕度腹痛。蛔虫数量較多时,則經常出現上腹或脐周的阵发性絞痛。部分患者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及吐出蛔虫或肛門排出蛔虫。在儿童常可出現夜間吵闹不安磨牙,甚而抽筋等。部分儿童尚可因长期蛔虫寄生而出現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及衰弱无力等症状。

如果有飲食不慎、发热或其他刺激因素,寄生于腸內的蛔虫可以乱窜乱动,常扭結成团而併发蛔虫性腸梗阻,或向上窜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

发生腸梗阻时,患者表現为剧烈腹絞痛,陣发性,件有恶心、呕吐与便秘,部分患者还有发热。此时检查腹部,可发現腹壁柔軟,腹平坦或膨隆,并能摸到大小不等的索条状物,腸鸣音亢进。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完全性腸梗阻,甚而发生危险。

併发胆道蛔虫症者,常表現为上腹剑突下陣发性絞痛,甚为剧烈,可有钻頂样威觉,使患者轉側不安,出冷汗,甚而被迫采取俯臥卷曲的体位,疼痛还可放射到背部或右肩胛部。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常吐出蛔虫。体检时腹部柔軟,上腹剑突下有局限性压痛点。如果不及时处理,进一步发展則可继发胆道感染,此时体温升高,腹肌紧张,出現黄疸,甚而引起严重后径。

诊断  主要根据症状与体征。有脐周腹痛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应考虑蛔虫病。

小儿清瘦、磨牙、腹部明显膨隆等,有小儿脸上还有虫斑,也常为蛔虫病的症状,应于注意。

腹痛、呕吐而腹部又触及多个索状物者,可诊断为蛔虫性肠梗阻。

上腹剑突下剧痛,伴恶心、呕吐,而腹肌又柔軟者,則应考虑胆道蛔虫症的可能。

不久前吐出或拉过蛔虫,或者大便检驗发現蛔虫卵,可作为确診的重要依据。

預防 

①.生吃蔬菜、瓜果时,应該洗净井用开水泡过再吃。

②.吃飯或吃东西前最好洗手。

③.粪便集中管理,施用經过无害化处理的粪尿。

治疗

1.腸道蛔虫病

(1)驅虫。目前常用哌嗶嘍,有片剂和糖浆剂二种。成人可用片剂(每片0.5克)5片一日二次,或糖浆剂1.5毫升每天二次,連服2天。儿童以用糖浆为好,常用量:

实足年龄+(1~2)毫升,一日2~3次,服二天,最大剂量不超过10毫升/次;也可用宝塔糖,每足岁1颗,一次服用,必要时連服二天。哌嗶嘍常見反应为头暈、恶心、呕吐等,輕者停药即可,重者除停药外尚需作适当处理,如注射葡萄糖、維生素等。也可用山道年酚酞驅虫,成人用4片(共0.06克),每日一次,屈服三天。儿童每足岁0.005~0.01 克(最多不超过0,06克),连服三天。

  (2)中草药驅虫:

①、苦棟根皮(去皮),干品用一两,鮮品用二两~三两(成人量),加水二小碗,煎成半碗,加糖一次服下,如第二天排虫少,仍可同量服一次。

②、鹤虱五錢,南瓜子五錢,水煎浓汁,一次服下。

③、石榴皮一两,烏梅三个,水煎服。

④、河白草若干,令小儿平臥,自剑突向下到恥骨联合处,反复来回推动,使皮肤紅潤为止,也有驅虫作用。注意动作要輕。

(3)有腹痛者,应口服颠茄合剂、颠茄片,或注射阿托品等。针灸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也可止痛。


  2.蛔虫性腸梗阻先以非手术治疗,包括:

(1)止痛止吐:以阿托品、顚茄类药物为主,必要时与魯米那或冬眠灵同时应用。針刺足三里、天枢、中脘等穴。

(2)静脉补液:主要为糾正脱水酸中毒,井补充体內热量(因此时病人常常需禁食)多以葡奶糖盐水为主。

(3)驅蛔虫药物:以哌嗶嗪糖浆为主,剂量可稍大些,如成人用20毫升,一日二次,或25毫升一日一次,连用二天等。

(4)驱散蛔虫团块。可用石腊油、芝麻油或烧熟的菜油。 豆油,口服或灌肠。口服每次30毫升~50毫升,根据情况每天2~3次。灌肠适用于低位梗阻,每次40~50毫升。哌嗶嘍交叉应用。

(5)抗菌药物:有热度者可服氯、合霉素或注射链霉素。如肠梗阻已发展为完全性或非手术治疗无效,情况反有恶化,应迅速蓉院手术治疗。

  3.胆道蛔虫先用非手术治疗,也括:

(1)禁食:静脉补液(以葡萄糖盐水为主)。

(2)止痛解痉:先以阿托品和冬眠灵合讲注射,可加入补液中静脉注入,剂量稍大些(成人可用阿托品1毫克、冬眠灵50毫克)。必要时用氯氨茶或度冷丁注射,针灸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3)抗生素药物:链霉素、合霉素、氯霉素为主。

(4)驱虫药物:哌嗶嘍糖浆为主。

如非手术疗法无效,应即送院手术。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常见寄生虫病及传染病 — 鈎虫病 下一篇常见寄生虫病及传染病 — 灭蚊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