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法
耳鼻咽喉病的中医治疗,必须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依据,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审证求因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治则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常用的治法如下。
二、外治法
(一)耳病外治法
1.清洁法。
用于旋耳疮、耳疮、耳疖、脓耳等流脓或糜烂的耳病。如用野菊花、虎杖或银花等清热解毒收敛的中草药,煎水外洗患处,以清洁外耳或耳道的脓液和痂块。
2.滴耳法。
用于耳疮、脓耳等红肿或流脓的病。可用清热解毒、收敛祛湿、辟邪止痛作用的药液滴人耳内,如黄连滴耳液、鱼腥草液、七叶一枝花酒精等。
3.吹药法。
用于耳疮、脓耳等流脓或糜烂的耳病。如烂耳散、耳灵散、冰硼散等,用纸筒或喷粉器将药散少许吹入耳内,以达到清热解毒、收敛干水之目的,每天吹2~3次。吹药前必须清洁外耳道,以免药粉堆积,妨碍脓液引流。
4.涂敷法。
用于耳疮、耳疖、耳痔、耳覃等病。可用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消肿作用的药剂涂敷患处,如耳疖用黄连膏敷或用紫金锭涂;耳疮用青黛散敷;耳痔、耳蕈用鸦胆子油涂。
(二)鼻病外治法
1.吹药法。
用于邪滞鼻窍之证,如伤风鼻塞、鼻窒、鼻痔、鼻渊等病。以芳香散邪通窍之剂吹鼻内,如寒邪为犯则用碧云散,热邪为患则用冰连散。用法:将药散轻轻吹入鼻腔,每天3~4次。
2.滴鼻法。
用于邪滞鼻窍之证。将所用的药物,制成适当浓度的水剂、乳剂、油剂,滴人鼻腔以起直接治疗作用。有以辛散风邪通窍为主的,如滴鼻灵,用治伤风鼻塞、鼻窒、鼻渊;有以滋润肌膜祛邪为主的,如苁蓉滴鼻液、生蜂蜜等,用于治鼻槁。
3.喷鼻法。
用于鼻塞、流涕等病。将所用药物制成适当浓度的药液,通过蒸气或雾化吸人器的作用变成微小雾滴吸入鼻腔,以达芳香散邪通窍作用。常用药如辛菊液等。
4.涂敷法。
用于红肿、糜烂的鼻病。用清热解毒消肿药物涂敷。如鼻疖用紫金锭外敷;鼻疳用青黛散外敷;鼻痔则用明矾散涂敷。
(三)咽喉病外治法
1.吹药法。
将选配的药粉喷撒在咽喉患处,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的目的。吹药时撒布要均匀,约每天6~7次。在临床中,有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的,如冰麝散、珠黄散等;有以祛腐生肌、除痰消肿为主的,如冰硼散等。
2.含药法。
将药物制成丸或片,含于口内,慢慢咽化,使药液较长时间浸润于咽喉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止痛、消肿开音、生津润喉的作用,可治疗各类咽喉疾患。常用的有铁笛丸、清音丸、润喉丸、复方草珊瑚含片、西瓜霜润喉片、利喉乐、金喉含片等。
3.含漱法。
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的药液漱涤口咽,以达清洁患部、抗菌消炎的作用。如漱口方、晶神含漱液等。
4.蒸气或雾化吸入。
适用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病。将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生津、利喉开音作用的药液或药粉加入生理盐水约20毫升,置于蒸气吸入器或雾化吸人器中,作蒸气或雾化吸入。如双黄连粉、鱼腥草液、金喉雾化剂等。
5.刺破排脓法。
用三棱针或小刀尖穿刺,或用刀切开痈肿,排放脓液,此法用于喉痈。
6.探吐法。
用于急性实证严重的咽喉病,粘痰壅塞喉间,阻塞气道,呼吸困难,可用药物探吐。如桐油饯,其方法:用温开水半杯加桐油四匙,搅匀,用硬鸡翎蘸油探人喉内拈之,至痰涎随呕吐出,本法目前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