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止血
(一)出血种类及特点
1.按出血的血管种类分成三种:
(1)动脉出血:血色鮮紅,向外噴出,时間稍久,出血过多,就有危险。
(2)静脉出血:血色暗紅,緩慢流出,时間久了,也有危险。
(3)毛細血管出血:血色鮮紅,断續从伤面渗出。常可自动凝固。
2.按出血的部位分成两种:
(1)外出血:身体外表受伤,血流到外面,容易发現。
(2)内出血:体内脏器(如肝、脾、血等)受伤,血流到胸、腹腔内,不易及时发現。内出血病人可有头昏、眼花、面色蒼白、呼吸紧迫和煩踩不安等症状,不及时抢救,出血过多,就发生休克,甚至生命危险。
(二)止血方法
这里介紹的是外出血的止血法。内出血大多后果严重,除給一般处理(鎭靜、补液、抗休克)之外,須尽快送医院搶救。
1.加压包扎止血法(图14-1):将消毒紗布,或干凈毛巾、布料折成比伤口略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三角巾或布带紧紧包扎。此法适用小的創伤,毛細血管或静脉出血。

2.指压止血法:用手指或掌、拳把出血的血管上段(近心端),压 (图14-1) 加压包扎止血法在下面的骨头上,断絕血液来源,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此法适用于动脉出血。最易压住的那段动脉(摸时有搏动)叫指压点。指压法是临时止血措施,在这之后要尽快改用止血带和送医院搶救。
(1)头面部出血指压点(图14-2):头頂前部出血,压耳屏(小耳朶)前边的颗动脉。面部出血,压下領角前下凹內的領外动脉。压一側动脉不能完全止血时,可同时压两側。

图14-2 头面部出血指压点及止血区
(2)頸动脉指压点(图14-3):头、頸部出血,压頸根部气管外側的頸动脉。
注意:不能同时压两側强动脉。

图14-3 颈动脉出血指压点及止血区
(3)上肢出血指压点(图14-4):上肢出血,压上臂內側中部凹陷内的肱动脉。手掌出血,压手腕内外側的尺橈二动脉。

图14-4 上肢出血指压点及止血区
(4)下肢出血指压点(图14-5):下肢出血,压腹股沟中点的股动脉。脚出血,压踝关节外下側的脛后和足背的脛前动脉。

图 14-5 下肢出血指压点及止血区
3.填塞止血法(图14-6):用棉花或紗布塡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法包扎。此法适用于腋窩、肩部、大腿根部伤口的止血。

注意:有骨折时,不用曲肢包扎止血。
4.止血带止血法:
(1)橡皮止血带止血(图14-7):两手将一条約3尺长的橡皮管(橡皮止血带)适当拉长,繞肢体2~3圈,橡皮管末端压在紧經着的橡皮管下面固定。由于橡皮管的弹力收縮,压迫动静脉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2)絞紧止血法(图14-8);沒有橡皮止血带时,可用此法。
①将三角巾迭成带或用一条布带,平整的繞肢体一圈,图14-8 绞紧止血法两头左右交叉打一活結,一头留一小套。

②取一小木棒穿进活結,綾紧。
③将綾紧后的木棒一头插入小套内,把小套拉紧固定。
使用止血带止血应注意以下几点:
(1)部位:止血带扎在伤口上段(近心端),原則是尽量接近伤口处。但不能紫在上臂的中-季,以免损伤神經和大血管。
(2)加垫:止血带不能直接纏在皮肤上,必須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等作成平垫垫好之后,再扎止血带。
(3)松紧:止血带要扎的松紧适当,一般以出血停止,摸不到远端脉搏为合适。
(4)时間:使用止血带的时間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2~3小时),以一小时左右为好。
(5)放松:止血带要不要临时放松,須根据运送、伤情等情况决定。如果运送时間短,就不必放松;如果运送时間較长,則可以每隔半小时放松一次,每次将止血带松开2~3分钟。松止血带时,应同时用指压法压迫止血,緩緩放松。
(6)标志:扎有止血带的伤員,須有明显标記(一般将紅布条用安全別針別在伤員左胸前),注明伤情、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