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耳鼻咽喉科常见病 - 中药方大全

TOP

耳鼻咽喉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繁体

 耳鼻咽喉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耳鼻咽喉病的发生和全身其他部位疾病一样,是由于外邪人侵,正邪相争,或七情所伤,饮食劳倦以致阴阳失调而为病。人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不同,以致其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具有特殊性。如咽喉病多为火热上炎,故有“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现将耳鼻咽喉病的常见病因病机归纳如下。
 一、病因
 (一)六淫邪毒侵犯
 耳鼻咽喉是人体经脉循行交会之要冲和饮食呼吸之要道,易受外邪直犯并循经内犯脏腑。外邪不外是风、寒、热、湿、燥和疫邪,然“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为病,以风邪为主,热、寒、湿、燥之邪往往依附风邪为犯,故引发耳鼻咽喉病之邪多为风热、风寒、风寒湿、风燥或疫病之邪。不同外邪所犯致不同脏腑病变,从而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和不同病症。
 (二)外力虫兽损伤
 耳窍露于面之外,鼻突出于面部正中,易遭外力直接损伤,如跌仆、撞击、金刃、弹击、爆炸等。耳又是内通于外之孔窍,常可因虫蚁审进窍道而发病。
 (三)情志失调致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异常变化,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五脏六腑功能紊乱而影响耳鼻咽喉而发病。如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气结咽喉;或气郁化火,上攻于耳;又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泛于鼻窍,或因结于耳,以致耳鼻咽喉病的发生。
 (四)饮食劳倦所伤
 饥饱失常,过食生冷,或过度劳累,作息不定均可损伤脾胃,中焦失于健运,水湿内生或从热化,或从寒化,湿热、寒湿可致耳鼻咽喉病的脾胃虚实证。
 (五)脏腑气血虚损
 禀赋不足,久病不愈,房室无度,劳累过度等均可耗伤气血,损伤脏腑,以致气虚血亏,脏腑虚损而产生 虚性的耳鼻咽喉病。
 二、病机
 (一)邪毒侵袭
 风、热、寒、湿、燥、火和时疫之邪致病,常为邪毒直犯清空之窍;或侵犯肺部,影响肺之宣肃,清窍闭塞;或侵及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终致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气血凝结,肌膜腐坏,梗阻窍道。在耳为耳痛、闭塞、流脓、耳聋、耳鸣;在鼻为鼻塞、鼻痒、流涕、失嗅、衄血、头痛;在咽喉为咽痛、声嘶、呼吸不畅、口舌生疮。
 (二)肝胆火热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热,往往因肝胆互为表里,且胆性刚强,而致肝胆火热,即使外邪侵犯肝胆亦易致火热之候。肝胆火热循经搏结于耳鼻咽喉诸窍,致气血凝滞,肌膜内腐,可出现耳痛耳肿,流脓量多,眩晕,耳鸣、耳聋;鼻塞甚,涕黄稠,鼻膜红肿,衄血量多,头痛剧烈;咽喉红肿,舌咽不利,喉梗阻感,诸症往往伴憎寒壮热。
 (三)脾胃湿热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运化受纳失常,湿浊内生,湿停日久可化热;或嗜食炙煿之品后湿热易生。湿为阴邪,阻遏气机,热为阳邪,升腾上炎,湿热互结,窍道气机不通,肌膜被灼,可致耳痛耳胀,流脓色黄量多;鼻流黄浊脓涕、肌膜红肿糜烂渗液、疼痛剧烈难忍;咽喉红肿疼痛或结为痈肿化脓,且常伴发热。
 (四)气滞血瘀
 外感湿邪或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均可致气滞不通;或气虚不能行血,或血虚不能荣脉,均可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产生的致病因素。若耳之气滞血瘀致耳窍闭塞、耳鸣耳聋、眩晕;鼻窍气滞血瘀则鼻内肌膜肿胀、鼻塞失嗅;咽喉气滞与痰浊互结,可出现咽喉如有物梗阻之梅核气。诸窍气滞血瘀日久可结为积聚,出现血瘤;气血与痰浊交结则可成块,发为肿瘤。
 (五)脏腑虚损
 1.肺脏虚弱。
 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助气血,主卫外而养清窍。若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致肺之气阴亏虚,气血不和,则诸窍失养,功能失常。若肺气虚弱,清肃无力,可见耳胀耳闭、鼻塞喷嚏、嗅觉失灵、气短声低;若肺阴不足,窍膜失滋,则见口鼻干燥、咽干鼻血、语音干涩,甚则肌膜萎缩。
 2.脾胃气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失调,或思虑过度,均可损伤脾胃。脾胃气虚,一则气血乏源,诸窍失养;二则水湿不运,停聚腔窍,致耳流脓不断、湿疹常生,耳鸣眩晕;鼻流清涕或浊涕不止,喷嚏频作,鼻衄渗渗;咽部肌膜肿胀,吞咽不顺,声嘶无力,气短懒言等。
 3.肾脏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在,主藏精,生髓,充养官窍。若肾精亏少,清窍失养,阴无以制火,虚火上炎则见:耳聋、耳鸣、眩晕;鼻干灼热、衄血时作;咽干声嘶,咽痛隐隐,干咳少痰,口疮缠绵。肾阳虚衰,温化无力,寒水上泛清窍则见:眩晕呕恶,耳鸣耳聋,耳脓清稀;鼻痒喷嚏,清涕难收,肌膜苍白;声低懒音,腔膜肿胀。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耳鼻咽喉病的中医辩证 下一篇耳鼻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