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耳鼻咽喉病的中医辩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华,辨证过程是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器械检查等方法收集病史及了解局部与全身情况,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综合辨证方法,寻求其病因病理,辨别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属何脏腑病变,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及何邪所犯,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施治。现主要介绍脏腑辨证要点、症状辨证要点与体征辨证要点。
一、脏腑辨证要点
五官七窍是脏腑在体表的苗窍,其功能状态是脏腑功能盛衰及病理变化的反映,正如《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所述:“盖有诸内者,形诸于外”,故脏腑辨证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
(一)肺病辨证
肺脏病理变化常为外邪侵犯和肺脏虚弱两类:
1.外邪犯肺。
肺为脏腑之华盖。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外邪侵犯可分为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两类。
风寒袭肺,肺失宣肃。证见:耳胀闭闷,鼻塞,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咽痛,声嘶,伴头身酸楚,或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肺气不宣。证见:耳胀耳痛,堵塞感,耳鸣耳聋,耳脓黄稠,头晕;鼻疔鼻疖,鼻塞嗅减,鼻渊不止,鼻干衄血;咽喉肿痛,吞咽不利,咽干音哑,咳嗽痰黄,伴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肺脏虚弱。
肺主气,司呼吸,敷布津液。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常鼻痒喷嚏,不闻香臭;肺气虚弱,则少气不足以息,鼓动无力而致气短乏力,语声低微,声门闭合不全,舌淡红,脉弱无力。肺阴不足,官窍失养,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而致鼻干咽干,咽痛声涩,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二)脾胃病辨证
脾为阴脏,主运化,运化水湿,生化气血;胃为阳腑,主受纳,腐熟水谷。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病理常见为脾经湿热,胃火上蒸和脾气虚弱。
1.脾经湿热。
湿热困脾,脾失健运;证见:耳鼻湿疹,缠绵难愈,清窍流脓,稠黄量多,痰涎壅盛,口臭食少,胸闷脘胀,舌苔黄腻,脉濡数。
2.胃火上蒸。
胃火上炎,蒸灼肌膜,证见:鼻准红赤,窍道疖肿,鼻。衄如洪,咽喉肿痛,声音嘶哑。伴口渴欲饮,尿赤便结,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洪数。
3.脾气虚弱。
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气血生化乏源,证见:耳部流脓,缠绵难止,耳鸣失聪,眩晕不定;鼻痒嚏多,流涕清稀,衄血渗渗;语声低微,少气懒言。伴面白神疲,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或有齿印,苔白或腻,脉缓弱无力。
(三)肾病辩证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根,藏精生髓。肾病多为虚证。
1.肾阴虚。
肾阴虚,不能上养清窍;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证见:耳鸣如蝉,耳聋渐重,眩晕时发,耳脓臭秽;鼻干灼热,咽喉干焮,咽痛音哑。兼见虚烦失眠,腰膝酸软,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
肾阳虚,温煦无力,寒水上泛,证见:耳鸣耳聋,眩晕呕恶,耳脓清稀,喷嚏频作,肌膜色淡水肿。兼见畏寒肢冷,阳萎遗精,夜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弱。
(四)肝胆病辨证
肝胆互为表里,居于下焦。肝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而藏血;胆性刚强,易化热化火。肝胆为病多表现为肝胆火盛,肝胆湿热,肝阳上亢和肝气郁结。
1.肝胆火盛。
暴怒伤肝,肝郁化火,肝火上逆,或风热邪气侵袭,引动肝胆之火。火热炽盛,蒸灼肌膜,证见:耳痛剧烈,耳内流脓,耳鸣如潮,耳聋暴发,鼻衄如涌,量多难止,咽喉肿痛。兼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犯及肝胆,疏泄失常,湿热蒸灼肌膜,腐肉化脓,证见:耳疖耳疮,耳鼻湿疹,灼热疼痛,潮红湿烂,耳鼻流脓,黄浊量多。兼见脘胁胀闷,舌苔黄腻,脉弦滑。
3.肝阳上亢。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证见:耳鸣眩晕,鼻衄时作时止,咽喉干焮。兼有头痛目赤,虚烦失眠,胸胁苦满,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4.肝气郁结。
情志不遂,气机不调,肝气郁结,上结清窍;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气互结于官窍。证见:耳鸣耳聋,鼻嗅下降,咽喉梗梗不利,声哑突发。兼见精神抑郁,多疑善虑,胸胁胀满,妇女月经不调,脉弦。
(五)心病辩证
心主血脉,减神,主声司嗅,寄窍于耳。心病多为火热上炎,生痰扰神。若邪陷心包或痰迷心窍,则见壮热,口渴、嗜睡,或神昏谵语,甚或角弓反张,言语不清。兼见心烦失眠、梦多舌燥,舌质红绛,脉数。
二、症状辨证要点
症状辨证是运用中医理论对出现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病症的性质、部位和机理,为疾病的施治提供依据。
(一)疼痛辩证
疼痛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主观感觉。疼痛有轻、重、虚、实、缓、急之分,且常伴有其他症状:
1.疼痛重多为实证,痛轻多为虚证。
2.疼痛轻,初发,多为新病,常为邪犯清窍的实证,如耳疖、耳疮、耳胀、鼻疔、鼻渊、喉痹、乳蛾等症。
3.疼痛重,剧痛,跳痛,多为热毒上攻,邪实酿脓之候,如耳疖、脓耳、脓耳变症、鼻疔、鼻渊、喉痈等症。
4.疼痛日久,痛轻,多为旧病,虚证。乃由于脏虚邪滞,气血运行不畅或虚火上炎之故。如耳闭、鼻槁、鼻渊、虚火喉痹等。
(二)流脓辩证
中医认为脓液的生成是病理的产物,是由于热盛或湿聚,湿热交蒸所致。内为肺、脾、肝胆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外则多由于风、热、湿毒侵犯,搏结肌膜而成。正所谓“热盛则肉腐,肉腐则化脓”。
流脓可从流脓的急缓、脓色、脓量、脓质与气味、伴随症状等进行辨证。常见流脓的病证有:耳疖、脓耳、耳瘘、鼻疔、鼻渊、喉痈等。
1.新病,流脓黄稠,多属热证,实证。可为肝胆火热,或脾经湿热。流脓量多或带臭味,或带血,可为热毒壅盛;色灰暗,量少,污秽,味臭为气滞血瘀;若流脓量少伴血丝者,多为风热侵犯。
2.久病,流脓质稀色淡;多为虚证。如脓清稀量多无臭味者,多属脾虚湿困。
3.久病,流脓臭秽黑腐者,多为肾虚,又受湿浊困结之虚实兼杂症候;脓粘稠,量少色黄,但常流不断者属肾虚,虚火上炎,为邪滞腐骨坏膜之证。
(三)纽血辩证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血不循经溢出于腔窍表面者谓之衄。衄血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血热,气逆,外感邪毒,外伤所致;虚证多由脾虚,气血虚,虚火上炎所致。出血情况复杂,血色有鲜红,暗红,深红,淡红之分。血量有多有少,有暂短出血,间歇反复出血,持续出血,来势有急有缓,故宜辨明病因,病位。常见者有鼻衄,耳衄,痰血,舌衄,牙衄等。
1.新病,血色鲜红,量不甚多,点滴而出者,多为风热邪毒或风燥之邪侵犯,伤及脉络所致。
2.新病,血色深红而量多,突然发作者,多为肝胆火盛或胃腑热盛,迫血妄行而出。
3.久病,血色淡红,量不多,时作时止,多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出脉外。
4.血色淡红,夜间鼻衄,多为气血亏耗,夜间阳气更虚,气虚不摄血,血虚不循经,故夜间溢出。
5.衄血色暗,量或多或少,脓中夹血,或臭秽,多为腐骨坏肉之证或癌肿。
(四)闭阻辩证
耳鼻咽喉为清空之窍,以通为用,闭塞不畅则为病。外邪侵犯,邪阻清窍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气交阻,均可致清窍闭阻壅塞,在耳则为耳胀,耳闭,耳鸣,耳聋;在鼻则表现为鼻塞,失嗅,流涕频作;在咽喉则可致咽喉梗塞不利和喉阻塞等证。闭阻有虚实之分,有危急之症。
1.新病初起,清窍闭闷不舒,多为风邪外侵,邪阻清窍所致。
2.新病初起,突感呼吸不畅,语言难出,甚气道阻塞者,多为邪毒传里,肺胃热盛,痰气交阻之喉风重症。
3.久病,官窍闭阻不舒,可为肝肾不足或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养清窍,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致使邪毒滞留,或气血瘀阻,或水湿停聚清窍而致。
4.久病,官窍闭塞,梗阻日重,呼吸不顺,饮食难下,当注意有否菌瘤。
(五)干、焮、痒辩证
干燥、焮热,瘙痒是五官病证的常见症状。干焮属热,热盛则干,燥盛亦干,津亏亦干,实火、虚火均可致焮热不适;诸痒属风,风甚则痒,血虚生风亦痒,湿热交蒸亦焮痒渗水。故干、焮、痒有虚实之分。常见病证有旋耳疮、鼻指、鼻鼽、鼻槁、喉痹。
1.实证。多为风、热、燥、湿诸邪侵犯与肺气相争,邪正相搏,或肺胃热盛,热邪熏蒸所致。一般来说,灼热而痒,粘膜色红,多属风热实证;若焮而痒,粘膜色淡红,多属肺燥。证见;干焮痒,糜烂渗液或结痂,口鼻干燥,焮热口渴。
2、虚证。多为阴虚、血虚,为风、为燥,是肺、脾、肾脏虚损所致。不焮而痒,多为风邪;焮而干燥,多属阴虚火旺。证见:阵发鼻痒,喷嚏频作,或咽痒咳嗽,耳鼻咽喉干燃灼痒。
(六)眩晕辨证
眩晕是耳科的常见症状之一。耳病眩晕发作时,患者多感天旋地转,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眩晕的辨证,需结合全身其他证候,一般来说,本症以肾、脾之虚居多,然有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之兼杂。
1.眩晕伴头痛,耳痛,耳胀,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多属肝阳上亢之症。
2.眩晕伴头重如裹,胸脘痞闷,多属痰湿壅阻。
3.眩晕过劳而发,伴素有头晕耳鸣,心悸少气,多属脾胃虚损,气血不足。
4.眩晕时发,伴素有头晕耳鸣,腰膝痠软,多属肾精亏损。
5.眩晕伴有耳流脓,如为旧病,多为脾肾虚弱,湿邪内困;如为新病,多为肝胆火热蒸灼清窍。
(七)声音异常辩证
声音异常可分为发声异常和构语障碍,表现为声音不扬和声音嘶哑等。声音的产生与五脏功能状态有关,在鼻、咽、舌、喉、肺、脑参与和协调下产生。
1.新病,声音嘶哑,多属风邪侵袭,或肺胃热盛,或肝火刑肺,为急喉瘖。
2.久病,声音不扬,或声音嘶哑,多属肺脾气虚,或
肺肾阴虚,为慢喉瘖。
3.发音费力,遇劳加重,或语不持久,多为肺脾气虚,
为喉肌疲劳症。
4.遇情志不畅,突然失音,属肝气郁结,为情志瘖。
5.妇人中年以上遇情志不遂,突然失音,属心郁或肝郁,为脏躁失音。
6.妇人孕期音哑,属气血虚弱,肾阴不能上承,为子瘠。分娱后失音,属心肾不足。
7.语言难出,呼吸气粗,喉鸣如拽锯,为痰阻气道之重症。
8.久病,声音嘶哑,日渐加重,或呼吸困难,或饮食难下,属痰浊结聚,气血瘀阻,应注意喉之菌瘤。
三、局部体征辨证要点
窥镜检查是耳鼻喉科医生的重要诊察手段,是指用专用器械来观察腔窍内的生理状态与病理变化,并将收集的体征进行辨证分析,故称为“体征辨证”。局部体征辨证的运用是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证体征有:充血水肿,肥厚增生,萎缩穿孔,糜烂渗液,结节肿块,运动障碍等。
(一)充血肿胀
充血肿胀是皮肤、粘膜炎症常见的体征,多红肿热痛并见、可从其色、润、软硬、高突与漫肿的不同,红肿痛的程度进行辨证。
1.腔窍肌膜充血鲜红,肿胀轻,病程短,伴疼痛者,多为风热外侵的表实热证;若微红或不红,肿胀,微痛或不痛者,为风寒外侵的表寒证。
2.腔窍皮肤、粘膜充血深红,高肿或漫肿,剧痛者,多为肺胃热盛之里实热证。绛红,肿势高突,四周红晕紧束,跳痛,压之肿硬拒按者,为毒盛酿脓;若肿胀顶高根软,压之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若暗红,肿势散漫顶陷,疼痛者、为热毒壅盛正胜邪,邪毒内陷之重症。
3.肌膜红肿弥漫伴渗液者,乃湿热壅盛。
4.肌膜暗红,不肿而干痛,为肺肾阴虚。
5.肌膜色淡肿胀,或呈水肿状,微痛,为肺脾气虚,水湿停聚之征。
6.肌膜色淡红,肿势散漫,隐痛,为气血亏虚。
7.肌膜不红,暗红,或暗灰褐色,肿胀,不痛,微痛或剧痛,为气滞血瘀痰凝。
(二)肥厚增生
腔窍粘膜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可产生粘膜血管阻塞,结缔组织增生而呈现肥厚改变。这些病变是因水湿停滞、痰饮凝结、脉络瘀阻等病因产生,因而每以痰湿壅阻、气血瘀滞等进行辩证。
1.粘膜肥厚,润泽,充血不显,多为肺脾虚弱,余邪滞留。色淡或灰白为气虚,色淡光亮为阳虚
2.粘膜肥厚增生,如水肿状,多为脾气虚弱,水湿停滞或痰饮凝结所致。
3.粘膜肥厚增生如棒状,结节状,色暗红,多为气行涩滞、瘀阻脉络之证。
(三)穿孔、溃疡
穿孔、溃疡是肉腐化脓后的病理结果,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病理体征。
1.新病、穿孔、溃疡伴流脓黄稠、周围充血者,多为邪热侵犯,或热毒壅盛,或湿热熏蒸,灼肌腐膜引起。
2.穿孔久不愈合,溃疡难收,伴流脓清稀,周围充血淡红,或充血不显者,多为脾气虚弱,或血不足,正虚邪滞所致。
3.穿孔日久,溃疡日深,伴流脓臭秽,常为肾脏亏损,邪毒腐骨坏肉之象。
(四)结节、肿块
结节、肿块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变,是组织细胞不按正常的需要而异常增生的新生物。根据其危害程度,生长特性,细胞的形态,有良恶性之分。中医则根据不同形态、部位而命名,如耳痔,耳覃,耳菌;鼻痔,鼻瘤,血瘤,鼻菌,颃颡癌;咽喉瘤,痰包,咽喉菌等。
1.结节,肿块色淡,光滑,或如水肿状,或息肉样,触之柔软或囊样感,多为气血凝滞,痰浊困结。
2.结节,肿块充血色红,血丝相裹,光滑质使,或触之柔软,易出血,多为气滞血瘀,阻塞脉络之血瘤。
3.结节肿块增生迅速,状如菜花,或溃烂出血,表面粗糙者,常为恶性肿瘤,为火毒困结,或气血凝结,或痰浊结聚而成。
(五)萎缩
粘膜萎缩是粘膜慢性炎症后产生的血循环障碍,粘膜营养不良所致,常见的有鼻、咽、喉的粘膜萎缩病变。中医认为,粘膜萎缩多为脏腑虚损,肌膜失养,或阴虚火旺,或邪
滞化热所致。
1.肌膜萎缩,色淡红,干燥失润,多为肺肾虚弱,精火上灼而致。
2.肌膜萎缩,色淡枯萎失泽,多为肺脾气虚,气血不足以上荣之证。
3.肌膜萎缩,表覆黄绿痂块,多为邪滞化热,蚀及肌膜,或兼有湿热蒸灼肌膜而致。
(六)运动障碍
运动是官窍功能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运动协调,则吞咽、言语正常;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运动过强(痉挛)和运动过弱(麻痹)。如鼓膜、软腭、声带的运动障碍。
1.运动过强,如软腭阵挛,喉肌紧张,发声困难,多由于心经郁热,或肝郁气滞,或肝火刑肺,或痰瘀阻络之证。
2.运动过弱,如鼓膜内陷,耳聋失聪;软腭麻痹,饮水呛鼻;声带萎软,闭合不全;喉肌弱症,语音嘶哑等,多由于肺脾气虚,鼓动无力或风邪中络,脉络不通,致官窍失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