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法 — 内科篇 - 耳鼻咽喉科常见病 - 中药方大全

TOP

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法 — 内科篇
】 【繁体
 第四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法
 耳鼻咽喉病的中医治疗,必须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依据,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审证求因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治则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常用的治法如下。

 一、内治法
 (一)疏风解表法
 用于耳鼻咽喉病因邪毒侵袭所致的初期。此时邪在卫表,疏风解表可使邪从表解。临证时要分风寒与风热。


 风寒者,症见耳微胀痛、鼻塞、流清涕、咽喉微痛,声音嘶哑,可伴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此可出现在耳胀、伤风鼻塞、风寒喉痹、急喉瘖等病初起。治宜辛温解表。治风寒耳病常用方有荆防败毒散、桂枝汤等;治风寒鼻病常用方有通窍汤、葱豉汤等;治风寒咽喉病常用方有六味汤。以上常用药有:荆芥、防风、桂枝、生姜、香薷、麻黄、细辛、白芷、苏叶等。


 风热者,证见耳胀痛、鼻塞、流涕粘黄、咽喉痛、声音嘶哑,可伴有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此可出现在耳胀、伤风鼻塞、风热喉痹、风热乳蛾、急喉瘖等病初起。治宜辛凉解表。治风热耳病常用方有桑菊饮,治风热鼻病常用方有银翘散;治风热咽喉病常用方有疏风清热汤。以上常用药有: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牛蒡子、蔓荆子、夏枯草、蝉退、薄荷、葛根等。


 (二)芳香通窍法
 用于邪毒滞留耳窍或鼻窍所致清窍壅塞不通,出现耳闭、鼻塞、嗅减等症。选用轻清芳香辛散药物以祛散壅塞清窍之邪。治耳病常用方有通圣散,药选用柴胡、石菖蒲、香附、路路通、藿香等;治鼻病常用方有苍耳子散,药选用辛夷花、苍耳子、薄荷、白芷、菊花等。


 (三)清热解毒法
 用于火热邪毒壅盛、上灼耳鼻咽喉,证见病变部位红肿、或热腐成脓、疼痛较剧,伴高热、头痛、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本法用苦寒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以清泻内壅之邪。治火毒壅盛之耳疖、鼻疖常用方剂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治肝胆火盛之脓耳、暴聋、鼻渊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治胃热炽盛之乳蛾、喉痹、喉痈常用方剂有清咽利膈汤。以上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山栀子、龙胆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等。若热盛侵及营血,如黄耳伤寒、鼻疔、喉痈出现气营两燔之候,则用清蕴败毒饮、犀角地黄汤等;若热人心包,出现神明被扰乱之症,宜配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四)祛腐排脓法
 用于热毒壅盛、气血凝滞、肌膜灼腐成脓之证,如脓耳、耳疖、鼻疖、鼻渊、喉痈等。治宜清热解毒,祛腐排脓。常用方剂有仙方活命饮。常用药物如:丹皮、白芷、露
蜂房、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尾、桔梗等。若流脓日久不愈、正气受损者,宜扶正祛邪,托毒外出,方用托里消毒散。


 (五)利水渗湿法
 用于湿浊内停腔窍之病证。症见耳道渗液,鼓室积液、眩晕不定,流脓清稀、鼻涕长流等。本法多配合其他各法使用,常选方如五苓散或参苓白术散。药物多选用茯苓、泽泻、车前子、薏苡仁、藿香、白术、通草等。如湿与热并重,可加用清热祛湿药如黄芩、银花、苦参、绵茵陈等。湿浊停聚之证,多伴气滞,宜配人理气通窍药如陈皮、石菖蒲、柴胡等。


 (六)化痰散结法
 用于肝郁气滞、痰浊结聚所致的病证。症见耳廓流痰、耳鸣耳聋、耳眩晕,梅核气,慢喉瘖等。治宜化痰散结,行气解郁。常用方剂有加味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药物如:陈皮、法半夏、郁金、胆南星、瓜蒌皮、贝母、浮海石、竹茹、柴胡等。


 (七)活血祛瘀法
 用于气血滞留、脉络瘀阻的官窍壅塞证。如耳闭、耳鸣耳聋、鼻窒、慢喉痹、慢喉瘖、肿瘤等。治宜活血通络,化瘀散结。耳病常用方剂有通窍活血汤、桃红四物汤;鼻病常用方剂有当归芍药汤;咽喉病常用方剂有会厌逐瘀汤。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泽兰、当归、川芎、丹参、路路通、山楂、郁金、乳香、没药等。本法常配合行气或益气类药物使用。


 (八)温补阳气法
 用于肺、脾、肾等脏腑阳气亏虚,官窍失于煦养之证,如脓耳、耳鸣、耳聋、眩晕、鼻鼽、虚性鼻渊、慢喉痹、慢喉痦等。治宜补肺健脾温肾。耳病常用方剂有益气聪明汤;鼻病常用方剂有玉屏风散、温肺止流丹、附桂八味丸、右归饮等;咽喉病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常选药物如:熟附子、肉桂、肉苁蓉、苋丝子、补骨脂、党参、黄芪、白术等。


 (九)滋阴降火法
 用于肺、肝、心、肾等脏阴虚津亏,官窍失养,虚火上炎之证。如耳鸣耳聋、耳眩晕、鼻槁、鼻衄、虚火乳蛾、虚火喉痹、阴虚喉癣、慢喉瘖等。若为肺阴虚,宜滋阴润肺,可选用清燥救肺汤;若为肺肾阴虚,宜滋养肺肾,润燥降火,常用方剂有百合固金汤;若为肝肾阴虚,宜滋养肝肾,清降虚火,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若为心肾阴虚,致心肾不交,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常用方剂有二归汤。药物常用;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石斛、女贞子、枸杞子、熟地、玄参、菊花、知母、黄柏等。

 (十)补益脏腑法
 用于肺、脾、肝、肾虚损所致的官窍虚证。症见:耳鸣耳聋、眩晕呕恶、鼻鼽鼻渊、鼻槁鼻衄、慢喉痹、慢喉瘖等。常根据虚损的脏腑不同选方。肺阴虚损常用养阴清肺汤或清燥救肺汤;肺气虚弱选用温肺止流丹、补肺阿胶汤;脾气虚弱多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肾阳虚衰选用右归饮、附桂八味丸;肾阴亏虚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汤;气血虚弱者选用八珍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第四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法—.. 下一篇耳鼻咽喉病的中医辩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