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法
耳鼻咽喉病的中医治疗,必须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依据,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审证求因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治则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常用的治法如下。
三、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亦是耳鼻咽喉病常用治法之一。针灸可以祛病邪,调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止痛通窍。既可用于实证,也可用于虚证。采用的方法有补法和泻法。可配合针灸疗法的疾病有;耳痛、耳胀、耳闭、耳鸣、耳聋、眩晕、面瘫、鼻塞、鼻鼽、鼻衄、咽痛、喉痹、梅核气、喉痈、急慢喉瘖等。
(一)体针法
在人体表面的一定穴位(经穴、奇穴、阿是穴)进行针刺的方法。体针常根据病位、病性辨证循经取穴或附近取穴。体针的方法有:针刺、穴位注射、针刺放血等。
1.针刺法。
急性耳病,如耳胀、暴鸣、暴聋、急性脓耳等,取耳周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和医明、合谷、外关等穴;急性鼻病,如伤风鼻塞、鼻渊、鼻衄等病,取迎香、上星、印堂、风池、合谷等;急性热性咽喉病,如风热喉痹、乳蛾、急喉风、急喉瘖等,取合谷、曲池、天突、少商、少泽、足三里、鱼际等穴,每次取3~4穴,强刺激,留针10分钟。
慢性耳病,如耳闭、脓耳、久鸣、渐聋等,取耳周穴和中渚、外关、肾俞、三阴交等;慢性鼻病,如鼻窒、鼻鼽、鼻渊等病,取迎香、风池、百会、足三里、肺俞、脾俞等;慢性喉病,如喉肌疲劳症,可取水突、人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每次取3~4穴,中度刺激,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法。
根据病情,注入调补气血,滋养经络,行气祛瘀或清热消炎药物,如选用当归、川芎、丹参、鱼腥草、复方毛冬青、人参、参附等注射液。方法:每次1~2穴,每穴每次注入1毫升,隔1次。如治疗耳鸣、耳聋等慢性耳病,取耳周穴;治疗鼻窒、鼻鼽、鼻渊等慢性鼻病,取迎香或足三里等穴。
3.针刺放血法。
针刺局部穴位或阿是穴,放出鲜血数滴以清泻热毒,用于治疗某些高热、疼痛性病证。如急性咽喉病,用三棱针速刺两手少商穴、或商阳穴出血,以除其热。
(二)耳针法
耳廓可视为全身的缩影,故针刺耳廓某些特定穴位常收到显著疗效。耳病常取穴肾、内耳、神门等,以治疗耳鸣、耳聋等慢性耳病;鼻病常取穴内鼻、内分泌、肺、脾、肾上腺等,以治疗鼻窒、鼻鼽、鼻渊、鼻槁等虚性鼻病;咽喉病常取咽喉、心、内分泌、扁桃体、声带、肺、脾、肝、肾等,以治疗虚火喉痹,虚火乳蛾,慢喉瘖等咽喉病。方法:每次取2~3穴,皮内埋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贴压,留针2~4天。
(三)艾灸法
常用于官窍的虚寒性病证。方法是用艾柱悬灸于体表特定穴位或患处,每次取2穴,每次灸20分钟。耳鸣、耳聋、眩晕常取百会、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鼻鼽、鼻窒、鼻渊常取迎香、印堂、百会、足三里、肺俞、脾俞;咽喉病常取百会、足三里、肾俞、脾俞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