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变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病。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血吸虫病、药物或化学毒物、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等。病理特征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导致网状支架塌陷、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三者反复交错进行,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逐渐被破坏和改建,最终失去正常形态而变硬。在祖国医学中属“胁痛”“症积”“臌胀”等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本病隐匿期或功能代偿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或症状较轻;到失代偿期则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
1、肝功能减退引起的临床表现:
(1)、营养障碍:疲乏、消瘦、面容憔悴、皮肤枯糙、水肿及贫血。
(2)、内分泌失调:男性性功能减退、睾丸萎缩,并有乳房发育;女性则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皮肤出现蜘蛛痣、肝掌及色素沉着。
(3)、凝血障碍:鼻衄、牙龈出血、贫血及皮下瘀斑。
(4)、胆红素代谢障碍:早期多数黄疸较轻微,晚期黄疸持续与加深均为病情严重的表现。
(5)、消化功能及解毒功能障碍:早晚期病人均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痛等。
2、门脉高压引起的临床表现有:
①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
②静脉曲张,常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及痔静脉曲张;
③腹水常隐袭的经过数月形成,部分患者可合并肝性胸水。
3、触诊:早期肝脏可肿大,质地柔软、平滑或结实,而晚期则缩小、质坚硬,表面不平呈粒状或结节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