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医耳鼻咽喉科基础
第一节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一、耳部解剖及生理
耳是司听觉及平衡觉的外周器官。按其解剖,可分为外
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图2-1-1).

图2-1-1 外耳、中耳、内耳关系示意图
(一)颞骨
题骨位于颅骨的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其上方与顶骨、前方与蝶骨及顺骨、后方与枕骨相接,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
题骨为一复合骨块,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所组成。各部间存有裂缝,其中岩鳞裂往往迟至两周岁才闭合,当其未闭合之前,是婴幼儿的中耳疾患向颅内侵犯途径之一,故应引起警惕。
外耳道的骨部、中耳、内耳及内听道都包含在颞骨内。
(二)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1.耳廓(图2-1-2).

图2-1-2 耳廓表面标志
耳廓附着于头颅侧面,分前(外)面和后(内)面,除耳垂为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部分均为软骨组成,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耳廓和身体各部及各脏器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耳针的应用就是例子之一。
2.外耳道。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交界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外段向内、向前而微下,故在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时,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方易窥见。
外耳的神经来源主要有二: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故牙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二为迷走神经耳支,故当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反射性咳嗽。外耳的血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给。而与动脉同名的静脉回流至颈外静脉,部分可回流至颈内静脉。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淋巴结。
(三)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四部分。
1.鼓室。
鼓室为一含气腔,似一六面立方形小盒。具上、下、内、外、前、后六壁,与周围结构关系密切:外为鼓膜,内为圆窗与卵圆窗,借咽鼓管与鼻咽相通,借鼓窦人口与鼓窦、乳突气房相通。
鼓膜为一半透明薄膜,由外至内为上皮层、纤维组织层及粘膜层组成。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4个象限(图2-1-3).
2.咽鼓管。
咽鼓管是沟通鼓室与鼻咽的通道,是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的重要结构,成人全长约35mm,鼓室口高于咽口,而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短而内径较宽,故小儿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
3.鼓窦。

图2-1-3 右耳正常鼓膜像
鼓窦是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是鼓室与乳突气房相沟通的部位,出生时即存在。
4.乳突。
乳突初生时尚未发育,多自2岁后由鼓窦向乳突部逐渐发展,6岁左右气房已有较广泛的延伸,最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相互连通的气房。根据气房发育的程度,乳突可分为4种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四)内耳
内耳结构复杂,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是感受听觉和位觉的重要结构。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由致密骨质构成,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膜迷路含有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供应内耳的血液主要来自由基底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分出的迷路动脉。迷路动脉又分三支分别供给前庭、半规管及耳蜗。静脉血液分别汇成迷路静脉、前庭小管静脉及蜗小管静脉,然后流人侧窦或岩上窦及颈内静脉。
(五)听神经及其传导通路
听神经于延髓和脑桥之间离开脑干,偕同面神经进人内耳道即分为前、后支。前支为蜗神经,后支为前庭神经。蜗神经是感受并传导听觉,而前庭神经是主司身体平衡的。
(六)面神经
面神经为含有运动纤维与感觉纤维的混合神经,以运动功能为主,是人体中穿过骨管最长的脑神经。任何一部分的面神经受损,皆可导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瘫。当一侧脑桥以上到大脑皮层之间受损时,仅引起对侧颜面下部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功能均存在。而脑桥以下的面神经受损,可致周围性面瘫,同侧的皱额、闭眼及颜面下部肌肉功能均受累。
面神经颞骨内全长约为30毫米,共分为8段:运动神经核上段、运动神经核段、小脑桥脑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和颞骨外段。
(七)耳的生理功能
耳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听觉和平衡觉。
1.听觉。
人耳能感受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Hz范围之间,但以1000~3000Hz的声波最为敏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与骨传导两种途径传人内耳。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耳而感音。而骨传导则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
2.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3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前庭系统的半规管主要是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而球囊斑与椭圆囊斑主要是感受直线加速度,维持人体静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