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解剖及生理
(一)咽的解剖和生理
1.咽解剖。
咽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水平(图2-1-7),长约12cm,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咽前面通鼻腔、口腔和喉,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下端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与食道入口相连接。

图2-1-7 咽的矢状剖内面观
咽分为3部:颅底以下,硬腭后作一假想延长线平面以上为鼻咽。鼻咽以下,舌骨延线以上为口咽。舌骨延线以下,食道人口以上为喉咽。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为腺样体,前方以后鼻孔为界与鼻腔相通,后壁连接第1、2颈椎,下方与口咽相通。鼻咽两侧有咽鼓管咽口,其后上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口咽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咽峡是由悬壅垂、软腭游离缘、舌背及双腭舌弓和腭咽弓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图2-1-8).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即位于其中。

图2-1-8 口咽部
喉咽前方连喉腔,下端连接食管。有左右各一的会厌谷和梨状窝,是异物常停留的部位。咽壁从内到外有4层,即粘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和外膜层。在咽壁的后方及两侧,有由颈部筋膜构成的蜂窝组织间隙,其中较重要的是咽后隙和咽旁隙。咽后隙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扁桃体、口腔、鼻腔后部、鼻咽、咽鼓管及鼓室等处的淋巴引流于此,故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化脓形成咽后壁脓肿,以小儿多见。而咽旁隙有颈内动、静脉及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及交感神经干等穿过。这些间隙的存在,在吞咽动作及颈部活动时,软组织才能协调一致,获得正常的生理功能。
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包括由腭扁桃体、腺样体、舌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咽侧索及咽后壁淋巴滤泡等组成的内环,及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且互相交通的外环。(腭)扁桃体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分内、外侧,外侧有一层包膜,而内侧粘膜上皮向扁桃体实质陷入形成隐窝,易为细菌、病毒存留,形成感染病灶。扁桃体的动脉为来自颈外动脉的腭降动脉、腭升动脉、面动脉扁桃体支、咽升动脉扁桃体支及舌背动脉,而静脉回流人咽静脉以及舌静脉,最后汇人颈内静脉。扁桃体由咽丛、三叉神经第二支及舌咽神经的分支所司理。
咽的动脉来自咽升动脉的咽支,面动脉的腭升动脉和扁桃体动脉,舌动脉的舌背支以及腭降动脉,而静脉则经咽静脉丛与翼丛相通,汇人面静脉和颈内静脉。咽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来自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及交感神经构成的咽(神经)丛,但鼻咽上部的感觉为三叉神经所司。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鼻咽部淋巴先汇入咽后淋巴结,而后进入上群的颈深淋巴结。口咽部淋巴主要汇入下颌角淋巴结,喉咽部淋巴管穿过甲状舌骨膜,继汇人颈内静脉附近的淋巴结(中群)。
2.咽的生理。
(1)呼吸功能:调温、湿润和清洁,但弱于鼻腔的类似作用。
(2)吞咽功能:食物进入咽部,软腭上举,关闭鼻咽,咽缩肌收缩,压迫食物团向下移动,而会厌覆盖喉入口,同时,喉上提,声门关闭,食物越过会厌经梨状窝进入食管。
(3)言语形成:发声时,咽腔和口腔可改变形状,产生共鸣;并由软腭、口、舌、唇、齿等协同作用,构成各种言语。
(4)防御和保护功能:咽反射的吐出或呕吐反射,咽肌收缩的封闭鼻咽和喉腔,避免食物反流入鼻腔或吸入气管,及吞下的微生物被胃酸消灭。
(5)调节中耳气压功能:由于咽部不断地进行吞咽动作,咽鼓管开放,使中耳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平衡,这是保持正常听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6)扁桃体的免疫功能:扁桃体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门户,在儿童期,是个活跃的免疫器官,具有主要的体液免疫作用和一定的细胞免疫作用。青春期后,组织本身逐渐缩小,免疫活动有减退倾向。
(二)喉的解剖和生理
1.喉的解剖。
喉是下呼吸道门户,位于颈前正中,舌骨之下,相当于第3至第6颈椎高度,上通喉咽,下接气管(图2-1-9).
喉的支架由11块软骨构成,单个的有会厌软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而成对的有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
会厌软骨位于喉的上部,呈扁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发炎时易肿胀。甲状软骨为喉部最大软骨,由左右对称的四边形的甲状软骨板合成,二板在前缘会合形成一定的角度,此角度在男性较小,上端向前突出,称为喉结,为成年男性的特征。其上、下为上、下角,上缘正中V形凹陷,为甲状软骨切迹,临床上常用作辨别颈中线的标志。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下接气管,是喉部唯一呈完整环形的软骨。若因病变或损伤而缺损时,常可造成喉狭窄。

图2-1-9,喉的面观
杓状软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位于环状软骨板上缘,并形成环杓关节,其活动可使声带开或闭合。底部前端有声带突,为声带附着处。外侧有肌突,环杓后肌附着于其后部。小角软骨位于杓状软骨顶部,左右各一。楔状软骨在小角软骨之前外侧,位于杓会厌檗中,左右各一。喉体的各软骨之间有纤维状韧带组织相连接,包括甲状舌骨膜、舌骨会厌韧带、舌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喉弹性膜、环甲关节韧带、环杓后韧带、环气管韧带。喉弹性膜为宽阔弹性纤维组织,被喉室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构成室襞(即室带)和室韧带。下部称喉弹性圆锥,并构成声韧带。圆锥之前中部,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之间,称环甲膜。
喉肌分为内外两组。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的结构相连,其作用是使喉体上升或下降,同时使喉固定。喉外肌分为升肌和降肌。前者有颏舌骨肌肉、二腹肌、甲状舌骨肌、下颏舌骨肌和茎突舌骨肌,后者有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喉内肌依其功能分为4组,使声门张开的环杓后肌、使声门关闭的环杓侧肌和杓肌、使声带紧张和松弛的环甲肌和甲杓肌,使会厌活动的杓会厌肌和甲状会厌肌。喉腔内部由声带分隔成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3部(图2-1-10).声门上区位于声带上缘以上,上口通喉咽部,称喉入口。其前壁为会厌软骨,两侧壁为杓状会厌襞,后壁为杓状软骨。假声带(即室带)位于声带上方,与声带平行,外观呈淡红色。
喉室位于室带和声带间、开口呈椭圆形的腔隙,含有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声带。声门区位于声带之间,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声门裂,简称声门,为喉最窄处。声带左右各一,间接喉镜下检查呈白色带状。声门裂之前端称前连合。声门下区为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的喉腔。幼儿期此区粘膜下组织结构疏松,炎症时容易发生水肿,引起喉阻塞。喉的动脉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的喉上动脉和环甲动脉及甲状腺下动脉的喉下动脉。而静脉随动脉伴行,汇入甲状腺上、中、下静脉,继汇人颈内静脉及无名静脉。
喉的淋巴主要分为声门上和声门下2组。声门上区的淋巴管甚丰富,最后汇人颈深淋巴结上群。而声门下区的淋巴管较小,最后汇人颈深淋巴结下群。声门区淋巴管甚少,引流至颈淋巴结。

图2-1-10 喉腔的分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两者均为迷走神经的分支。前者分内、外两支,外支属运动神经,支配环甲肌,而内支主要是感觉神经。喉返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在其经路上被侵犯或压迫都可起声带麻痹。由于左侧喉返神经较右侧长,故临床上左侧声带发生麻痹的机会较右侧为多。
小儿喉部在解剖结构上与成人略有区别,其主要特点为:①小儿喉的位置较成人高,3个月的婴儿,约相当第4颈椎下缘水平;6岁降至第5颈椎以下;至青春期达第6颈椎水平。②小儿喉软骨尚未钙化,故较成人为软。③小儿喉粘膜下组织较疏松。淋巴也较丰富,容易发生炎症性肿胀。④小儿喉腔、声门都较狭小,轻度炎症或水肿时,即可引起呼吸困难。⑤儿童期会厌呈卷叶状,间接喉镜检查时,较难窥见声带等喉内结构。⑥儿童声带长度为6~8毫米,成年女性为15~20毫米,成年男性为20~25毫米,故童音的音调较高。
2.喉的生理。
(1)呼吸功能。喉是呼吸道的一部分,是空气吸人和呼出的必经之路,声门裂是呼吸道最狭窄处。同时,吸气时,由于舌骨下诸肌收缩,膈肌下降及胸腔内负压增加,喉的位置稍有下移,以利呼吸。
(2)发声功能。声带振动后可发出声音,并通过含气腔隙的共鸣,改善其音色。
(3)保护功能。喉对下呼吸道的保护功能是通过杓会厌襞、室带和声带的括约作用完成。杓会厌襞、甲杓肌收缩,会厌关闭喉人口,形成保护下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使吞咽或呕吐时,食物、液体、呕吐物等不吸人下呼吸道。室带内肌纤维的收缩,双侧室带向中线靠拢,形成防止食物误吸的第二道防线。声带内收,关闭声门是喉保护功能的第三道防线。
(4)屏气功能。声带闭合向中线靠拢后,可防止下呼吸道内之气流外逸,使气管、胸腔内压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