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
一、耳鼻咽喉常见症状的鉴别
(二)鼻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1.鼻阻塞。
(1)鼻及鼻窦疾病。
①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出生后即可出现鼻阻塞,吮奶时症状加重,张口啼哭时症状消退或缓解。可用导尿管或探针检查或用碘油造影。较大的儿童或成人可进行前鼻镜、后鼻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以确诊。
② 腺样体肥大:儿童期多见,可伴流涕及闭塞性鼻音及鼾音,严重者可出现“腺样体面容”,即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唇厚、眼裂宽等。口咽检查常伴腭扁桃体肥大。手指触诊鼻咽,在鼻咽顶、后壁可扪及柔软块状物。
③ 急性鼻炎:鼻塞、喷嚏,早期流清涕,渐为粘性或粘脓性,可伴全身症状,但一般病程较短,为7~10天。
④ 慢性鼻炎:交替性鼻塞或持续性鼻塞,检查双下甲肿胀,充血,光滑或呈桑椹状,可见粘性或粘脓性分泌物。
⑤ 鼻窦炎:鼻塞多为单侧(病变侧),涕多时鼻塞明显,擤出后鼻塞可暂时缓解。检查可见中甲水肿、中鼻道脓性引流或息肉,伴息肉者可为持续性。
⑥ 鼻中隔病变:偏曲、粘膜肥厚、血肿或脓肿。前鼻镜检查偏曲者中隔可见棘突或嵴突,而对侧下鼻甲可呈代偿性肥大。血肿或脓肿者,一般有外伤或手术史,伴鼻胀痛或发热、头痛,检查可见中隔双侧对称性膨隆,触之柔软或波动感,穿刺可确诊。
⑦ 鼻腔、鼻窦肿瘤:鼻塞呈进行性,多伴鼻出血或头痛。检查鼻腔内可见新生物或鼻腔侧壁、鼻甲受压变形,X线平片或CT扫描可协助诊断。
(2)全身因素。
鼻塞,可由全身因素所致,如内分泌机能紊乱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充血性心脏功能衰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血管舒缩失调等,这些疾病,除了鼻塞外,均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详细的全身检查、血液生化检查、X线或心电图等,可资鉴别。
2.鼻漏。
(1)水样鼻漏。
① 急性鼻炎早期:除了流水样涕外,伴鼻塞、喷嚏,可伴全身症状,病程较短,数天可渐转为粘性或粘脓性涕。
② 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期:流清涕,伴鼻痒、眼痒,检查鼻粘膜明显水肿,鼻分泌物涂片较多嗜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杯状细胞,血液特异性IgE可为阳性。
③ 脑脊液鼻漏:鼻内流出清水样脊液、,流量大,低头、用力或颈部加压时增加,一般有外伤史或手术损伤史。
(2)粘液性或粘脓性鼻漏。
① 慢性鼻炎:除了粘涕或粘脓涕外,伴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检查双下甲大,充血,粘膜光滑或桑椹状增生。
② 鼻窦炎:流脓涕、可单侧或双侧,涕多时可鼻塞,擤出后鼻塞缓解,检查中鼻道可见脓性引流,X线平片或CT扫描可协诊。
③ 急性鼻炎恢复期:粘脓涕、伴鼻塞,数天后渐减少至消失。
④鼻腔异物:单侧脓臭涕,可伴血丝、鼻塞,多为小儿,检查病变侧鼻腔可见异物确诊。
(3)血性鼻漏。
① 局部因素:
I 外伤:血丝涕甚或大出血,有明显外伤或手术创伤病史。
II 炎症:各种鼻腔、鼻窦的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炎症如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窦炎等都可伴鼻出血。萎缩性鼻炎、除鼻出血外,可伴鼻、咽干燥感、鼻塞及晚期鼻恶臭,检查鼻甲缩小(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和覆盖较多灰绿色痂皮。
III 肿瘤(良性或恶性):鼻咽血管纤维瘤出血较剧,可伴肿物压迫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或脑神经麻痹、眼部受累等。检查鼻咽可见表面光滑圆形或结节状红色肿物。而鼻腔、鼻窦或鼻咽恶性肿物,除出血外,也可见该部位菜花样或圆形肿物,X线平片和:CT扫描可助诊断,肿物活检可确诊。
② 全身因素。
I 血液病;鼻出血可是全身出血的一部分或唯一症状,为反复双侧鼻腔弥漫性出血,难止,血象及骨髓象可助诊断。
II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鼻出血为阵发性、复发性,一般患者年龄较大,情绪激动或头低位时易出,检查为鼻腔后段出血为主,血压增高。
III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出血热、麻疹、伤寒、传染性肝炎等,鼻出血伴各种疾病的特异性表现,血清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IV 内分泌失调、月经期鼻出血:年青女性,周期性规律性鼻出血,经期后可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