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结肠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伴有肠外多器官损害的疾病。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继之充血、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产生浅小溃疡,进而发展成大溃疡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属祖国医学中痢疾”“便血”、“脏毒”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腹泻:为最主要症状,反复发作。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状可为稀便、稀糊状、纯粘液便不一,但粘液血便多见,亦有表现为脓血便。
2、腹痛:以胀痛绞痛为主,多局限于左下腹和左腰腹部,有痛则泻泻后痛减特点。
3、出血:轻者血混在便中,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甚至休克。
4、厌食、上腹部胞胀、暖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直肠受累者有里急后重。
5、急性期重型可有发热、消瘦、水肿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关节症状、皮肤症状、眼部症状、肝炎的症状。
6、左下腹有固定压痛,伴肠鸣音亢进,有时可触及腊肠状或硬管状条索包块;如并发肠穿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